1. 回收主體
官方機構:各級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黨史研究機構等,是回收的主要力量(如中國歷史檔案館的 “民間檔案征集計劃”);
專業(yè)組織:高校研究中心、檔案保護基金會、民間文保團體等,側重專項領域回收(如紅色檔案回收機構);
國際合作組織:針對境外流失檔案,通過政府間合作、國際文化機構協(xié)作開展回收(如國家圖書館的 “海外中華古籍回歸計劃”)。
2. 主要回收渠道
主動征集:檔案機構通過發(fā)布公告、走訪調研,向個人或單位宣傳檔案價值,引導其自愿移交或捐贈;
接受捐贈:鼓勵個人、企業(yè)將收藏的檔案文獻無償捐贈給官方機構,部分機構會頒發(fā)榮譽證書或給予適當獎勵;
有償收購:對私人收藏的珍貴檔案(如孤本、稀見文獻),經(jīng)價值鑒定后,由檔案機構按合理價格收購(需遵守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
依法追索:對非法流失的檔案,通過法律途徑(如國際司法協(xié)助、海關攔截)追回,典型案例如圓明園流失文物檔案的追索;
搶救性整理:對瀕危檔案,由專業(yè)人員上門進行修復、數(shù)字化備份后回收,避免搬運過程中的二次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