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叫“鳥盡弓藏”,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繼位之初就會誅殺幫其上位的功臣,尤其是開國皇帝。開國皇帝在一統(tǒng)江山后,殺掉能力出眾、戰(zhàn)功赫赫的名臣大將。
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登基之時一口氣封7個異姓諸侯王,但后全被劉邦干掉了。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也誅殺了宇文家族、高颎等一批。而殺戮多的是朱元璋。
建國后的朱元璋徹底暴露出殘暴性格,他心狠手辣,如麻,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幾乎被他趕盡殺絕。
當年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好漢有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李文忠、鄧愈、朱文正、湯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興、廖永忠、傅友德、馮國用、馮勝、沐英、藍玉等等。這些開國功臣大多結(jié)局不好,大部分被朱元璋找借口給誅殺了。
當然,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雖然沒有誅殺神秘功臣,但劉秀通過聯(lián)姻來控制功臣,而趙匡胤則就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收回了軍權(quán)。
值得一提的是歷來被稱之為明君仁君的唐太宗李世民似乎沒有誅殺功臣的記錄,其實也有,事實上唐太宗晚期疑心很重,誅殺了侯君集等。
所以,縱觀中國歷史上真正沒有誅殺任何功臣的其實只有秦始皇嬴政。
通過史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秦始皇嬴政在兼并天下、滅六國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眾多功臣,比如王翦、王賁父子,王離、章邯、蒙武、蒙恬、李信、李斯、姚賈、尉繚、鄭國、蒙毅、馮劫、王綰等等。
他們居功至偉,功勛赫赫,尤其是王翦父子。王翦與和他的兒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余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公元前228年,王翦滅趙;公元前225年,王賁滅魏;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公元前222年,王賁滅燕、代;公元前221年,王賁滅齊。
還比如蒙恬。蒙恬是繼王翦之后,秦始皇嬴政信任的軍方高級將領(lǐng)。蒙恬一生參與秦始皇嬴政幾乎所有的大事。比如萬里長城、秦直道、驪山皇陵、北去匈奴等等。尤其是北去匈奴和修筑萬里長城。
還比如李斯。不僅協(xié)助秦始皇嬴政兼并天下,而且在一統(tǒng)天下協(xié)助其治理國家,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以上三位,在秦始皇嬴政生前全部都在。但秦始皇嬴政死后,蒙恬、李斯先后被趙高陰謀害死。而王離在巨鹿之戰(zhàn)中兵敗被俘,后去向不明。章邯則被劉邦打敗,自殺身亡。
可能有人會說呂不韋,不是秦始皇嬴政殺得嗎?其實并沒有。呂不韋屬于自殺。那么,秦始皇嬴政為何做到了不殺功臣?
首先是當時的社會大氛圍。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對于功臣,謀士都很尊敬。
其次是“依法治國”,秦國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治理國家。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形成了依法治國的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武將功臣都有法律依據(jù),他們該享受什么待遇,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法可依。那么,一旦出事,或者犯罪,自然走法律制裁。無需誅殺。
其次是出身于貴族,高度自信的氣質(zhì)。通過對比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秦始皇嬴政和唐玄宗李世民都是出身于貴族,他們都沒怎么誅殺功臣。而誅殺功臣嚴重的劉邦和朱元璋都出身于底層。
秦始皇嬴政作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鐵腕政治人物。他在39歲時就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并天下后,秦始皇嬴政又忙著構(gòu)建秦帝國。尤其是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文字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續(xù)了文明。
事實上,我們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斷,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沒。從甲骨到金文,從周篆到秦篆,從篆書到隸書,陳陳相因,一脈相承。承上啟下的,正是秦始皇的“書同文”。
書同文的結(jié)果是一個更大民族的誕生。這個民族就是漢。她的形成,卻其實開始于秦。實際上,要不是秦帝國二世而亡,兩漢又長達四百多年之久,那么,漢語、漢字、漢族、漢人,極有可能是秦語、秦字。
所以,秦始皇嬴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他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chǎn)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tǒng)時代,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可惜秦始皇嬴政歷來被后世人說成千古暴君,他嚴刑峻法,民怨鼎沸,徵斂無度,賦稅奇重,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以至于終亡國。
功過是非,自有后人定。但秦始皇嬴政不殺功臣確實鐵一般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