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營范圍:刻制公章、鋼印、銅印,翻轉(回墨)印章,光敏印章、原子印章、,日期印,撥輪印,章,帳號章,名章,滾動印章,針刺滾章,金屬刻字及特殊印章的制作等,同時辦理公章的審批備案工作。我單位嚴格按照特種行業(yè)的要求進行生產和管理。同時經營的業(yè)務還有:寫真,展板,銅牌, 裝訂,專業(yè)條幅,噴繪,X展架,易拉寶等等廣告宣傳的制作業(yè)務。
印章的內容很廣,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語,了解這些知識對于收藏和鑒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
1.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四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大印,字體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體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腫,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體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2.鑄印、鑿印。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后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應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3.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閑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閑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后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并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并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回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匚募从脕硖幚韮蓚€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環(huán)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四個字的,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誤讀成“宜津陽印”或“宜印津陽”。
回墨印章分為輕型回墨印章和重型回墨印章:
輕型回墨印章:采用塑料外殼制作,外形精致美觀,攜帶方便,尺寸規(guī)格多種多樣。辦公生產無不適用,價格親民,被各大中小企業(yè)廣泛使用。
重型回墨印章:采用金屬印架,外表大氣,很有質感,蓋印方便不會打滑,正式場合使用尤其適合,高貴典雅,壽命持久,價格方面也比較貴。
較之于目前市場的傳統(tǒng)印章,回墨印章更經久耐用。換上不同的印臺,一枚章便可蓋出不同顏色。印油用完后,只需要更換印臺或添加印油,又可以讓您完成上萬次完美蓋印。印跡快干而清晰,印章字體永不變形。而如果需要在產品上蓋印時,還可以配合不滅印油使用,達到墨水快干,印跡不掉色的目的。這些是傳統(tǒng)印章無法做到的,只有回墨印章能做到。